目录
本刊特稿
从演出模式看梅兰芳、斯坦尼和布莱希特三大体系——兼论戏剧如何促进文旅融合孙惠柱;1-14
中国话剧研究·纪念曹禺110周年诞辰专题
对原始生命力的崇尚——曹禺剧作的贯穿主题问题陆炜;15-27
论曹禺戏剧序跋的“对话性”及其演变袁联波;28-36
色彩斑斓的服饰与稳定的剧场效应——论曹禺戏剧服饰的色彩配置艺术刘家思;刘璨;37-50
戏剧理论与批评
“变得更大一点”——赖声川新作《曾经如是》的连接之道林婷;51-59
强势之态:田沁鑫戏剧作品身体研究孙韵丰;60-71
从“剧本中心”到“导演中心”——论新时期以来话剧导演与剧本关系的转型杨光;72-81
“沉浸式”的消费与革新:当代戏剧观演关系批判韦哲宇;82-92
现代戏曲研究
田汉致梅兰芳两封信的发现及交游考述刘祯;93-103+161
上海孤岛时期周信芳京剧改革新探穆杨;104-113
民间与官方视角的融合、组合与混合——“十七年”间越剧女性典型形象研究曾嵘;114-127
新文艺的介入和旧传统的新生——“戏改”过程中梨园戏的抢救白勇华;128-139
名家谈艺
古今对照 中西自如——吴兴国访谈录肖英;140-153
学术动态
拓展与深化:熊佛西研究的再发力——“纪念熊佛西12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”综述颜倩;154-160
陈明正教授从艺七十周年表导演学术研讨会2
上海戏剧学院2017级实习剧目《暴风雨》剧照82-83
上海戏剧学院2017级实习剧目《格桑罗布与卓玛次仁》剧照84-85